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碳中和”大考:热闹背后的煤油气“脱胎换骨”

   2021-05-10 北青网2200
核心提示:“碳中和”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面对大考,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如何自处?
        “碳中和”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面对大考,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如何自处?

       5月8日,在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立大会上,专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曾经“大功臣”迎接新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杜祥琬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要消灭化石能源,而是在转型当中,让曾经的‘大功臣’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杜祥琬解释说,煤油气等化石能源对人类文明有很大的贡献,使得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现在面临“碳中和”背景下的转型需求,它们又可以做出新的贡献。
 
       “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传统能源作为‘主力军’向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还要依靠它们承担起对新能源‘服务一把’‘送一程’的新责任,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这就是新的历史使命。”杜祥琬表示。

       “越是困难越是中国人需要做的。”能源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指出,真正难的不在技术领域,也不在实际的经济领域,而在于对“碳中和”的认识。

       傅成玉说,要认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系统性变革来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同时承担大国责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真正的困难,也是我们必须且能够克服的。”

       热闹背后的“脱胎换骨”

       目前全球已有将近12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了全球6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的70%以上,“碳中和”已经成全球共识。

       于中国而言,如何同时应对环境需求和发展需求,煤油气等化石能源该何去何从,显然是“碳中和”大考的一个重难点。

       杜祥琬提出,“我国目前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经济发展方式对高碳能源依赖有惯性,对高碳的路径依赖很厉害,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把着力点首先放在减排上,同时也要注意增大碳汇、碳吸收、碳利用,弥补碳边际应,做好‘碳中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金南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确定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径。要加快建立“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如在电力、钢铁、水泥等与碳排放相关的工业过程中开发零碳工艺技术,以及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和碳汇工程等。

       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理事长王广宇指出,解决碳的问题核心要有技术突破,不管是在能源技术、工业制造技术,还是发电、交通所面对的碳排放,只有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才能使碳总量真正降下去。

       “我在企业做了40余年,我们一直是传统的能源企业,是高排放、高资源消耗的企业,但是在后来曾经做到了碳不仅可以减,而且还可以变成资产,还可以变成利润。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要增强信心。”傅成玉表示。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节能大使
    加关注0
  • 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CES.CN)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九洲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021568号-1